新闻动态+ NEWS INFORMATION
静观两会|电力补短板:精准做“加法” 更新日期:2019.12.26

中国电力报 中电新闻网 记者 刘泊静

制图 中国电力报 中电新闻网编辑部

    如果说“三去一降”必须做“减法”,那么“一补”──补短板则是要实实在在做“加法”,通过补齐短板,提供新供给,满足新需求。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精准加力补短板。要针对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突出问题,结合实施“十三五”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加大补短板力度,加快提升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创新发展、资源环境等支撑能力。

  来自电力系统的两会代表委员们认为,电力领域的短板由来已久,共性的问题是:部分地区、部分环节基础设施薄弱,创新能力不强,体制机制不畅。同时,由于长期缺乏统一规划,能源系统面临系统运行效率不高、协同能力不足等发展性难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需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关键技术突破等各方面精准发力,补齐做强。

  补齐系统运行短板

  提升协调发展能力

  国家能源局《2017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今年将针对调峰能力不足、运行效率不高、基础设施薄弱等瓶颈制约,着力优化能源系统,着力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增强系统协调性和灵活性,提高能源系统效率,从而补强能源系统短板。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努尔·白克力在两会期间接受《中国电力报》专访时指出,要着力补齐供给短板,提高协调发展能力。在推进能源结构性调整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能源系统优化和民生服务,着力补齐系统效率短板和民生用能短板。

  一方面,要扩大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范围,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积极发展大容量规模化储能,着力提升电网调峰能力,促进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有效并网消纳。

  另一方面,要深入实施能源民生工程,增加清洁便利、高质经济的能源供给,提升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用能水平,加快能源奔小康步伐,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随着能源结构调整走向深入,结构性短板也日益凸显。新能源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及运行机制不完善,导致弃风、弃光,甚至弃核。加快电力系统调峰能力建设,成为政府主管部门和业界的共识。“十三五”期间,我国规划加快大型抽水蓄能电站、龙头水电站、天然气调峰电站等优质调峰电源建设,加大既有热电联产机组、燃煤发电机组调峰灵活性改造力度,积极发展储能,改善电力系统调峰性能。国家能源局计划用5年时间,增加煤电调峰能力460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1700万千瓦,天然气调峰电站500万千瓦,显著提高电力系统调峰和消纳可再生能源的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丁焰章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是补短板,具体到能源领域来说,就是提高能源输送和系统调节能力,实现生产—输送—消费—储存等环节的协调发展。通过统筹送受端资源条件、市场空间、承受能力等,因地制宜推动油气管道、输电通道建设,实现能源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结合调峰需求、站址条件等,优化储气库、调峰气电、抽蓄电站等发展布局,加大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力度,增强系统运行灵活性,提高系统调峰能力和运行效率。

  补齐体制与创新能力短板

  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弃”问题是目前电力发展系统性、结构性矛盾所呈现出的**突出问题,严重制约着能源可持续发展。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抓紧解决机制和技术问题,优先保障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有效缓解弃水、弃风、弃光状况。关键技术的突破和体制机制的革故出新是补齐短板的硬招,是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

  能源技术发展引领着能源整体发展的动势,也是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的有效手段。通过能源科技攻关和先进技术装备推广应用等,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将有效推动能源开发成本下降。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曹湘洪建议,要加强智能电网技术的研发,增加电网容纳风电、光电的能力,同时配合储能。相比电池储能,抽水蓄能容量大,是很合理的储能方式,要有政策支持鼓励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新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王玉锁建议,要运用各类技术加强清洁能源消纳能力,调峰调频,不仅仅是电网技术,还有人工智能技术、储能、抽水蓄能技术等。

  在体制机制方面,推进电力系统运行模式变革,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机制依然需要进一步深入推进。通过完善的市场机制,打破贸易壁垒,通过竞争充分释放能源市场活力,才能降低综合用能成本。

  丁焰章代表表示,要深入推进电力体制改革落地,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及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建设,建立健全有利于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消纳的价格和调度机制,逐步推行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考核和绿色证书交易机制。深化电力、油气等重点领域改革,建立公平有序的电力市场规则,逐步形成功能完善的电力市场。

  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建议,以经济手段为主调动市场潜力,激发千千万万分散市场主体创新、低碳绿色发展的创造力。

上一条:《中国电力报》:国电电力瞄准国际一流建设优质工程下一条:电力春季报告|安全******稳中求进